證蓮法師
證蓮法師還記得,有些人初來失明人佛教會時,是帶著一張張愁苦、黯然的面孔,如同冬日中快將枯萎的生命;漸漸地,佛法的種子,在他們身上開出花來──法師看到了綻放的笑容、復蘇的生氣、燦爛的陽光。
法師微笑道:「可以看得到他們內心的喜悅。」
她說的是失明人佛教會(下稱佛教會)的會員。雖然眼前的世界是黑暗,但內心的光明,不一定受到限制。
證蓮法師說,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道「光」,「如果一個人心中喜悅,你可感覺到他身上有『光明』出現。如果他內心常在灰色地帶徘徊,身體看起來便有點『黯淡』,神色、眼神憔悴。當內在的心識改變,外表也會不一樣。」
與失明人佛教會結緣的經過
法師十九歲便在虛雲老和尚紀念堂剃度出家,二十歲起便常住大嶼山的石溪蘭若寺。(那裏山澗小溪、石塊羅列,故有此名。)小時候她體弱多病,父母便拜觀音菩薩,祈求她身體健康。而法師也藉著這因緣,在讀中學前便皈依了。
然而,她自覺一直缺乏合適的老師指導,「我出家學佛,一方面是想了解正信佛教,另一方面是,我很嚮往沒有那麼多爭鬥的和平世界。」
後來為甚麼跟失明人佛教會結緣呢?
她說:「多年前很偶然的一次機會,我在研讀佛經,四處搜尋資料期間,找到了佛教會的一片錄音光碟。」
到訪會址時,眼前一幕讓她印象深刻:會所內有個簍子,放滿短小的竹棒;在繞佛時,義工拿著竹棒的一端,會員在後面拿著另一端,安心地跟著義工邁步向前。
證蓮法師心想:「看來,在這裏做義工,跟其他地方不一樣。」
後來有位女居士說想做義工,法師也毫不猶疑推介:「在佛教會做義工,是很有意義的。」
(圖:佛教會的創會主席──文師兄(右二),為視障人士提供修習佛法的場所。)
佛教會的創會主席──文師兄是失明人士。二十多年來,他和太太一直不忘初心,為視障人士提供修習佛法的途徑與場所。
證蓮法師說:「文師兄自己親身體會失明的苦處,感受特別深刻,所以能夠知道會員的需要。」
失明人走在街上,有時會被路人歧視或認為是「阻礙道路」,「這會讓他們有受到遺棄的感覺⋯⋯很多會員是後天失明,心裏有很多疑難和困惑,一心想尋求宗教的解答。」
佛教對於身心疾病、生死問題的解答,文師兄和義工的關懷及支持,對失明人來說可說是一支定心錨,往後不需在茫茫大海中飄搖,尋找生命的答案。
加入佛教會的弘法團隊
自從2017年起,證蓮法師每個月都會帶會員禮拜《大悲懺》和《藥師寶懺》,及念誦《阿彌陀經》、《心經》、《大悲咒》等多種經文。
禮懺可以讓人培養內觀、自省的能力,進而生起在道業上精進奮發的動力。法師說:「《大悲懺》字數短,容易記憶,讓會員初學佛時較易適應。《藥師寶懺》則跟治理身心疾病、消災延壽、遠離煩惱疾病困擾有關。」
此外,佛教會平日的活動大多需要法器來幫助進行,所以會員有不少學打法器的機會。但他們無法看見法器和「樂譜」,學習的過程便更為困難,需要較強的定力、記憶力和專注力。
(圖:不少會員學打法器時,都有不凡的定力)
若有會員忘記了拍子,證蓮法師便會輕拍他們的背來提點。因為打法器要十分專心,位置、拍子要非常準確,就像是禪修,專注在一個所緣境之上。
法師觀察到,失明人學打法器,會有些學習上的優勢──他們大多有不凡的定力,「有時反而比健視的人學得更快。因為他們少了些(視覺上的)干擾,聽覺也特別靈敏。」
她感恩地說:「還記得有位會員說:『證蓮法師,聽妳唱誦經文時,感覺很舒服。』所以音聲能夠度化人,也能夠增長他們繼續學佛、參加法會的願心。」
(圖:證蓮法師見證一眾會員轉變心識的心路歷程)
轉變心識,獲得自在
證蓮法師較常接觸的,約有數十位視障會員,發現不少人都有明顯的進步。其中一位女居士,每次念佛時,總是很大聲,很投入地念。
「每次一起念佛後,我都會因應會員的需要,介紹一些佛教故事、義理,再看他們有沒有興趣知道更多。每次聽他們的分享,都見證他們從不認識佛教,到明白越來越多義理;從臉上肌膚繃緊,到漸漸展露寬容。」
有一位女會員,雖然視網膜病變,學習的動力不減反增。得病後,她試過完成十公里、十三公里的馬拉松比賽。逆緣也成為了她及早接觸佛法、精進修行的契機。
證蓮法師不禁讚嘆:「她非常積極地面對人生。比賽雖然是有陪跑員輔助,但也不容易。視障朋友能夠這樣做,是很不簡單的,她還在半個月內學會打《八十八佛大懺悔文》的鐘鼓。」
法師說,很多人失明之後,情緒跌入谷底,覺得生命沒有意義,「有些人學佛後心境轉變了很多。我也見過有位會員,一直十分怕黑、怕鬼。失明後,她很怕兒子結婚後不跟她一起住,讓她要獨自面對黑暗。但兒子最後還是搬走了。」
法師續說,誦經可以幫助大家培養正念,「後來這位會員多念《金剛經》、參加法會後,恐懼也慢慢減少了。」
也有一位會員,起初要靠念佛機來念佛,後來專注力提高,只在心中念也可以很專注,不再需要靠機器了。
光芒從哪裏來?
人身上的光芒,是怎樣來的呢?
證蓮法師用一個故事解說:「曾有一個不識字的人,一直念經,卻讀錯了經文的發音。有一次,有人好意糾正他。後來再遇上他,卻發現他身上變得黯淡無光。原來那人心中苦惱,認為自己念錯了,信心減少,身上光芒亦隨之消減。」
如果我們信心具足,光芒便更熾亮。
法師說:「每個人都有光芒。如果一個人有較多限制自己的負面想法,心境便常常在灰色地帶。我們接觸佛法,明白接受因果之後,就是學習向前走,創造更多善因緣,培養一顆喜悅的心。」
她強調,佛教並非迷信拜神的宗教,或只向神佛祈求身體健康,「佛教講求因緣,種甚麼因得甚麼果。除了祈求菩薩加持之外,我們也要發願精進修行,將來往生善道。」
因此,證蓮法師常常會在共修活動上,分享有關發願的佛教故事,例如《悲華經卷》中的轉輪聖王無諍念,在他未成佛之前,發願將來成為菩薩。
(圖:眾會員發願精進修行)
她說:「修行路上,發願非常重要,就像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個願,如果不發願求生,如何到這個國土去?」
證蓮法師說,關鍵是累積資糧:「修行越多,蓮花便越來越大,死後可以便往生樂土。願心和資糧不夠,蓮花便會合起來;願心廣大,蓮花自然就會打開。」